阿贊並的親侄子-阿贊並的直系弟子,所以不只是師徒,還是一脈相承的家族血脈。法門和材料體系,都源自阿贊並早年留下的傳統。
阿贊威拆真正走進大家視野,是從那期頌拔塔納坤平開始的。那期坤平,幾乎是大家公認的低調之作,佩戴反饋好,幾乎沒聽過誰說失望早年跟著外祖父學最基礎的護身避險法術,從不為求名聲,只講實用擋刀、擋槍、護身保命,又跟隨龍婆洪,龍婆塔瑪讓喜等師父學習過不少法門,在當時這些都是非常厲害的師父。有些師父,就是你只要見過一次,就知道這個人值得被寫下來。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傳奇的東西,也不是他的聖物多熱門。其實師父在國內是比較冷門的,知道的人估計也不多,主要是因為師父的牌不多,很少做牌,也幾乎不宣傳。
不是為了推薦,也不是為了宣傳。而是為了還原一個真正有實力有傳承的老師,老師的法術,老師他的日常,他那種安靜又篤定的存在方式。東北部的素林府,有些老師不出名,但在圈子裡卻一直有人知道他,他不是靠宣傳,是默默的做自己的事情。
他的法術沒有系列名,也沒有統一的風格標籤。你要說他是哪一派,他也不會糾正你。他只是說:“哪個時候我用哪種,是那個時候需要。”
但如果真想整理出他學過的法術跟過的師父。就會發現一件事:很難。不是他藏,而是因為師父拜得老師太多,學的太多,並且每個相同的法門都會在找另外一位師父在學習,比如khata meeta,mahaniyom都融會貫通。
而且每一位都是真正有分量的師父,有些師父只收一兩個徒弟,但對阿贊威拆的認真與執著,很多師父都喜歡教他。
沒人會輕易把法術教出去,除非那人有耐心,有敬意。
阿贊威拆學法術很早,七歲起就開始跟著外祖父 Ta Peed 學習防護係法術,那時候學的不是複雜的法術,而是最基礎,最實用的東西:擋刀、擋槍,避險。阿贊威拆小時候他祖父跟他說過一句話:「咒不是念來求好運的,是你被砍的時候還能活下來的。」那個年代混亂,村裡人對能保命,擋險的法術最重視,師父教的咒像刀一樣,背不出會被打,忘了就紮手。他說得很直白,這些咒不是拿來隨便念兩下的,是拿來保命的。
後來他跟隨阿贊並學習法術。阿贊威拆就是默默的學習法術,並沒有以阿贊並徒弟的身份大肆宣傳,這一點我是非常喜歡的,低調且默默的做自己的事。
阿贊並傳給阿贊威拆的,不是讓人“變得招人喜歡”那種,是法術重“讓人心軟”,不是表面魅力,而是讓一個人不再恨你、不願離開你。
如今的師父很少製作聖物了,偶爾出去深山尋找一些靈性灣料,製作膏,油之類的,偶爾為熟人加持聖物。拿師父的聖物去問他:“這尊能招財嗎?”他只會笑一笑,說:“你戴著就知道。不知道也沒關係。”
師父現在僅有坤平,崇迪,膏,油,古曼聖物,而且聖物並不貴,我想師父應該是以大家都能請的上,更照顧村民,讓一些資金不多的村民也能請到師父的聖物,幫助大家。
會拿一些聖物回來分享給大家,一來是這位師傅聖物並不是隨便大批量製作,而是師父親自找聖料製作,二來師父的聖物並不貴,像這樣的師父製作的聖物,是可以佩戴感受。
其實師父的聖物不希望被吹得太高。師父只希望,自己做出來的聖物,能被好好對待。能在某個時刻,幫得上一點忙,就已經夠了,師父說,法術是讓你冷靜的,不是讓你興奮的。師父一直不喜歡「法效」這類說法。他覺得聖物該是「陪著人」的,不該成為壓力。他的聖物很少在市場上流通,很多都留在村里人的身上,不做海報,他只說:“我做這些,不是為了讓人收藏,是為了有人真的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幫助到。”